2月19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小儿骨科病房内的儿童病床充满童趣。(全媒体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摄)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城北院区,马卡龙色系的楼道、卡通图案的墙面,可缓解孩子就医时的恐惧。(全媒体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娜扎开提·柯尤木 李晓青)在医疗领域,“儿童友好”正从概念逐渐演变为实实在在的关怀与行动。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等6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提出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打造便利舒适、趣味多样的就医空间,使得环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设施符合儿童生理需求,建筑符合儿童安全要求。
在乌鲁木齐,各大医院正积极践行这一理念,从硬件设施的优化,到服务内容的拓展,再到人才团队的建设,全方位打造儿童友好的就医环境,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楼道被粉刷成马卡龙色系,墙壁上贴满了卡通形,公用区域还摆放着儿童绘本和玩具……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城北院区告别医院一贯的“冷白”装修,处处充满童趣。
7岁的爱拉努尔·米吉提来这里就诊,一进来就被候诊区的环境吸引,拉着妈妈说:“快看,这个洗手台好,我不用垫小凳子就能洗手!”
在该院的北门院区,每层楼的候诊区都循环播放着动画电影,住院部病房内部布置与一般家庭的儿童房无异:粉色的窗帘和被褥上印着卡通图案,病房四壁贴着光头强、功夫熊猫等动画人物形象与身高标尺。
除为患儿提供可调节护栏高度的儿童床外,还为家长准备了软包陪护椅与沙发床。针对一岁以下的幼儿,病房内还铺设了爬爬垫,配备手摇铃、手抓球等适龄玩具。
“儿童友好医院就是要多考虑儿童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要对儿童更友好,就诊区域的装修更适合于儿童心理的风格。”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医务部主任刘露介绍,院内导引标识和健康宣教内容,都依据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和色彩设计,住院部楼道两侧均安装了双层扶手,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此外,输液区更换了更适宜孩子的儿童输液椅和输液床,并且设置了母婴室,在城北院区还为候诊患儿提供早教设施和服务。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小儿骨科率先“适儿化”改造,病床、马桶都小一号。桌面、门窗都进行了软包,保障患儿就诊安全。今年,还计划在科室里腾出空间,打造AI自习室和亲子阅读室。
王琳的孩子今年5岁,在这里住院治疗。她说,过去,很多医院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的,孩子如厕需要家长扶,洗漱需要踩着小板凳,如今,“小一号”的设施对孩子更友好,家长也更省心。
在儿童友好医院的建设上,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注重软硬兼施,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正在逐渐凸显。
1岁的丹丹刚出生时就查出患有法洛斯先心病四联症,如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最近,在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帮助下,为丹丹一家及时申请了先心病公益救助基金项目,北京儿童医院专家团队赶赴新疆,与本地医院团队一起为其成功实施了手术,助其重获“心”生。
“像我孩子这样复杂、高难度先心病手术,之前不少医院都建议出疆去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现在有了公益项目,我们不用奔波外地看病,还减免了费用,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看病就医的负担。”丹丹的家人感激地说。
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依托北京儿童医院优质资源,建立“1+1+N”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即“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儿童医院+基层医院”,通过医联体、适宜技术推广、“双下沉”义诊等方式,持续深化与基层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满足区域内儿童患者的就医需求,降低跨区域、跨省就医的比例。
同时,北京儿童医院持续派驻专家来院开展门诊、手术、疑难病例讨论、业务讲座、工作研讨、远程医疗等,为风险高、难度大的手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提升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儿科疑难病种诊治及多学科综合救治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实行技术同质化管理,仅2024年新增新技术、新项目25项。
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院长任晓暾介绍,目前,医院已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37项,其中600克早产儿床边完成动脉导管结扎、3000克新生儿肺动脉瓣狭窄介入球囊扩张术、7岁儿童va—ecmo技术等填补了疆内区域诊疗技术空白,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学科诊疗水平提升。
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不仅要在提高诊疗能力上下功夫,也要在提升服务水平上花心思。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项目。刘露介绍,医院积极整合区域服务资源,借助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将妇幼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孤独症筛查等服务向社区、幼儿园、校园延伸拓展,定期走进社区、校园进行急救知识普及等,小儿眼科常年在门诊大厅一楼开展义诊活动,无偿提供咨询、视力检查等服务。
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一直在优化门诊环境、合理地布局,做好门诊一体化管理,成立门诊专家团队,优化门诊挂号及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无序流动;实现预约诊疗、移动支付、结果查询、信息推送、增设儿童娱乐区域及自助餐饮设备等多项便民服务;提供“延时门诊、午间门诊、节假日门诊”等多元化门诊服务等,不断满足患儿就诊需求。
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院长任晓暾表示,医院将以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为契机,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努力为儿童提供有爱有温度的优质医疗服务。
“儿童友好医院”尚处于建设初期,难免有不足之处。连日来,记者的走访中,听到不少患儿家长反映:“食堂多数饭菜不适合孩子的口味。”
日常的查房中,新医大六附院小儿骨科主任韩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向医院食堂反映,很快,食堂推出了适合幼小患儿的鸡蛋羹、小蛋糕等餐品。
“我们力求从孩子视角察觉缺陷,为儿童提供有情感、有温度的医疗服务。”韩然说,科室发放了调查问卷,向家长和孩子们征集问题。
由于骨科手术都需要做透视,很多家长担忧放射量会对孩子有副作用。为此,该科室引进了小儿专用C型臂,这种透视机的放射量仅为普通透视机的百分之一,在保障医疗诊断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患儿身体的伤害;小患儿担心术后留下“蜈蚣脚”,对手术很抗拒,于是派医生去学习疤痕美容知识,开展无张力缝合手术,力求伤口“无迹可寻”。
“来,张开嘴巴,啊,孩子扁桃体有点肿……”2月20日上午,在沙依巴克区仓房沟社区医院,来自市中医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陆远正在为程女士的孩子看病。
作为家长,程女士对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很满意。“从孩子出生,医护人员来家里免费给宝宝测黄疸、检查脐带、指导产后保健、孩子护理的需要注意的几点,孩子大了定期免费检查体格发育,做儿保检查,接种疫苗都很方便,即使生病了,这里有大医院的儿科专家坐诊,不用去大医院挤,挺省心的。”程女士说。
与程女士的感受不同,记者在走访中遇到很多家长,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儿科诊疗服务并不“买单”——“儿科高度依赖临床经验,看诊思路和成人差别大,我们更信赖接诊量更大的医院”“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有的只有全科医生,并没有儿科医生”“社区医院的检验、检查项目不全”……
今年1月,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将用三年时间补齐儿科精神卫生科短板。要求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儿科服务要实现广泛覆盖,增强儿科服务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以上。
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自治区将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重点加强儿科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将儿科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纳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与急需人才教育培训范畴,加大儿科转岗医师培训力度,在人事编制、薪酬待遇等政策方面,酌情向短缺人才倾斜。
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在儿童看病就医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乌鲁木齐市还将重点依托城市医疗集团,进一步探索区域性儿科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基层儿科诊疗服务能力提升,为儿童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