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亿百体育平台怎么样 · 首页 > 产品中心 > 标的自攻钉-上海厂家

四川泸州发现翼龙足迹还有直径仅2厘米的微小恐龙足迹

来源:亿百体育平台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11-19 21:16:18 在线预定

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

  深秋的古蔺县黄荆老林,一块平淡无奇的砂岩石平面,自贡恐龙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用手中的粉笔轻轻勾勒。随着几条线条连接,原本模糊的凹凸图案逐渐清晰,一组平行延伸的动物行迹跃然石上,仿佛穿越1.2亿年时光,再现了白垩纪恐龙的迁徙图景。

  “这是国内罕见的恐爪类平行行迹,直接证实这类恐龙的群居习性!”11月15日,邢立达带队的科研团队现场宣布的发现,揭开了古蔺黄荆恐龙足迹群的神秘面纱。为期三天的野外考察中,由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恐龙奥秘科学馆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接连斩获两项重大突破:首次在川南发现翼龙足迹、确认世界珍稀的小龙足迹,为破解泸州古蔺地区白垩纪生态密码提供了关键实证。

  故事缘起于2023年的一场暴雨。古蔺县黄荆镇桂花河水位暴涨,冲毁的河堤下,一块长方形砂岩意外。村民们在清理河道时发现石板上凸起的图案,出于好奇,便借着公路修复之机,将其搬运至汉溪村党群服务中心陈列。这块看似普通的砂石,经风吹日晒后表面松散堆积物逐渐剥落,露出黄灰色的坚硬砂岩,几个酷似“鸡爪”的清晰脚印随之显现。起初,往来村民虽留意到这些印记,却未作深入联想。

  “随着黄荆镇境内多处恐龙足迹化石不断被发现、恐龙足迹研究不断深入,慢慢的变多的群众对恐龙足迹化石有了认识和了解。”黄荆镇政府工作人员徐挺回忆,得知消息后他立即赶赴现场,结合此前积累的化石知识,初步判断这些“鸡爪印”正是珍贵的恐龙足迹。

  今年上半年,徐挺在汉溪村等地又发现了不一样的规格、形状各异的恐龙足迹。为解开“恐龙种类”“古环境特征”等谜团,徐挺联系上长期专注恐龙足迹学研究的邢立达教授,一场跨越学科的联合考察就此启动。

  据此前研究,古蔺黄荆地区在白垩纪时期曾是河网密布的雨林区,为恐龙生存提供了绝佳环境,此次考察或将进一步揭开该区域的史前生态密码。

  11月15日清晨,科研团队首站进驻汉溪村石庙沟。深秋时节,隐匿于竹林中的一条山道上,几块藏着恐龙行迹“密码”的台阶石被清洗整理干净,一个个裹着些许青苔的足迹轮廓逐渐显现。

  “间距10至15厘米,呈‘山’字形,这是白垩纪占主导地位的跷脚龙足迹!”邢立达介绍,在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一块石头上,分布着4个跷脚龙足迹,旁边还有一些鸟脚类足迹,非常好地展示了当时古蔺这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足迹连线分析,明显可看出这些跷脚龙行迹几乎一致,说明它们当时正在开展群体活动。邢立达表示,这些行迹深浅不一,凸显其发生的时间段不同,也印证了这里的恐龙个体多,当时的环境适合恐龙家族在此生存繁衍。

  11月16日,汉溪村深处的一处山壁上,被清理出来的石头表面,一排排形状各异、轮廓清晰的脚印显现出来。“轮廓直径达20厘米左右的是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旁边这些像‘鸡爪’一样的则是兽脚类足迹,可见当时的古蔺恐龙家族十分繁盛。”跟着专家组跑了一段时间,徐挺对现场足迹化石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他的分析也得到了现场专家的肯定。

  “在同一地点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可为研究该地区白垩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组成、行为模式及古生态环境提供化石证据。”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叶勇看来,这些实证,还可为研究恐龙怎么来适应环境变化提供新的依据。同时,对于研究古蔺这个地区的古生态、古地理和古环境等方面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1月16日,古蔺县黄荆镇汉溪村,科研团队在桂花河畔的一块石头上,首次发现该地区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这种恐龙足迹被称之为小龙足迹,可算是世界上最袖珍、最珍稀、谜团最多的恐龙足迹。

  小龙足迹分布在一块大约2平方米的岩石上。经过专家测量、记录,这批足迹大约十余个,在砂岩石上看起来十分清晰。

  常见的恐龙足迹长度约15—30厘米,但在黄荆镇发现的这组小龙足迹却只有2厘米左右。

  “在野外,这么小的恐龙足迹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也代表着它们的造迹者的体长只有麻雀大小!”邢立达介绍,追溯小龙足迹的发现史,它们最初于上世纪在四川峨眉被发现。2002年7月,学者在山东莒南又发现了同类足迹,这批小龙足迹保存得相当好,有着尖锐的趾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们是肉食性的。此后不久,韩国学者也在韩国南部发现了这些奇特的足迹。“一个恐龙足迹这么小,本身就很难存下来,它比最小的鸟的脚印还要小,所以关于小龙足迹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它到底是小恐龙留下来的,还是成年恐龙留下来的?现在都比较倾向是成年恐龙留下来的。”邢立达说,目前已知最小成年的非鸟兽脚类物种是近鸟龙,其他类似的物种如树息龙、小盗龙和小驰龙,它们的体长都大于20厘米。而此次古蔺发现的小龙足迹,保存较为完好,其足迹只有约21毫米。从行迹来看,小龙足迹步幅相当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留下足迹的恐龙有着很快的速度。

  11月17日,科研团队走进古蔺县黄荆镇八节洞景区,在白云岩下的古道上,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亿年的史前秘密:这里不仅分布着百余个恐龙足迹,还首次在古蔺乃至川南地区发现翼龙足迹的存在。

  “这条路是古人依山开凿的,路面就是坚硬的岩石,上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凹形印记。”徐挺介绍,这些印记此前一直被泥土覆盖,未受关注。直到今年夏天,一名游玩的小朋友偶然发现了几个形似“鸡爪”的奇特图案,才让这条古道进入研究团队的视野。

  考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先对路面进行全面清扫。随着表层浮土被清除,石板上一个个清晰的凹凸印记逐渐显露。研究人员俯身细致勘察、逐一辨别特征、精准勾勒轮廓,在总长约50米的岩壁小道上,共识别出约200个古生物足迹。

  “三趾印记是兽脚类恐龙,椭圆形趾印属于蜥脚类……”徐挺按足迹类型逐一讲解,当一个独特的F形印记出现时,现场陷入短暂疑惑——这类足迹在他已发现样本中从未见过。

  “这是翼龙足迹!”邢立达的定论解开谜团。作为较稀少的遗迹化石,翼龙足迹的确认,不仅让古蔺恐龙足迹“家族”再添新成员,更成为川南地区有翼龙活动的首个直接证据。同时,翼龙足迹还能提供骨骼化石难以承载的关键信息,比如翼龙的落地行走方式、步态特征,甚至可推算其体重与体型,直接反映这类飞行脊椎动物的陆地活动习性。

  “不足100平方米的路面,汇集了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恐龙足迹,还有罕见的翼龙足迹,表明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古蔺黄荆地区是湖泊密布、水草丰茂的生态秘境,既能支撑陆生恐龙栖息,也能满足翼龙的活动需求,是多种古生物共存的‘乐园’。”邢立达表示。

  这次偶然发现的翼龙足迹,不仅丰富了川南地区古生物遗迹的种类构成,更完善了区域古生物地理分布图谱。结合现场发现的大量恐龙足迹,科研团队将进一步还原当时的古生态,尤其是古脊椎动物的古生态信息、追溯区域古环境演化历程,提供珍贵的实物佐证。

  据了解,科研团队3天考察涉及黄荆镇发现恐龙足迹的6个点位。面对如此密集且脆弱的化石遗迹,邢立达认为,保护迫在眉睫,野外数据需要高精度3D扫描,难以原地保护的标本应该尽快移入博物馆,野外标本应该搭建栈道或加盖保护设施等。

  “如何将这些点位科学串联,实现科普教育与文旅发展的共赢,是一张高难度的试卷。”他呼吁地方政府应格外的重视,携手各方共同探索一条科学保护与可利用的创新之路。

相关产品
工程案例